当前位置: 首页  >> 湘军  >> 湘军人物  >> 查看详情

王立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来源: 华舜网   日期:2018-07-30 19:39:58  点击:47656 
分享: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中国醴陵沩山古窑釉下五彩陶瓷文化的守护者
       【华舜网】2018年7月25日上午9时,在湖南醴陵他倡议策划,沩山古窑村三位己是古稀老人的陶瓷世家后代自费用沙盘实景图形式,恢复再现了130年前醴陵瓷业发源地最辉煌的历史场景:再现了沩山古村历史风貌。

王立新
      洞天春晓,五里檐廊,满目青山,郁郁葱葱,阡陌纵横……这是上世纪50年代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的景象。岁月更迭,古村风貌一去不返,只停留在老年人的回忆中。为给子孙后代保存下这段珍贵的历史回忆,实现古窑柴烧制釉下五彩历史传承的梦想,该村张松来、肖光明、王光辉三位古稀“老顽童”老人在湘籍醴陵名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王立新的策划倡议下,不畏烈日炎炎的43度的高温酷暑汗流浃背,历时一个多月,用自己昔日制瓷的双手制作出“沩山‘古窑村’”全域景观沙盘,真实立体再现了清代光绪一十三年(丁亥1887年)时期沩山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据悉,醴陵素有瓷城美名,醴陵沩山窑自东汉时期就开始烧制陶器,在唐宋时期醴陵沩山古窑的制瓷工艺和水准已经达到了最鼎盛,从近年来在沩山古村考古挖掘出土的宋代褐色釉斗笠茶碗和类似湖田窑刻花纹斗笠和莲花纹碗等瓷片上可以看到宋元年代的醴陵沩山古窑的烧造制瓷技艺己经是具有非常精湛成熟的制瓷技艺了。而沩山镇沩山村则是醴陵瓷业的发源地,釉下五彩瓷的发祥地,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瓷村”。7月28日,记者来到沩山镇古貌文物陈列室,老人们自制的沙盘就摆在此处。沙盘模型长2.44米,宽1.24米,布满古景观点、古窑、古工厂、民居等,这些沩山村旧时的景象都在沙盘模型中逐一展现。

      “千年古窑村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我一直想重现它。”张松来说,“为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家乡历史,沩山古窑丰厚独特的制瓷技艺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梦想。”张松来告诉记者,他们3人家住得比较近,其中张茂盛生号是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沩山八家老厂中最早建厂的,王立新大师是清代同治年间创建的老字号“王大德生号"的第四代传人,是沩山八家老厂中建厂面积最大的厂家,兴盛时建有左右龙窑各一条,占地面积有6亩地,窑厂工人有300多人,王光辉则是一直坚守70多年住在“王大德生号"窑厂老土墙屋里第四代传人。
      肖光明家的“肖合兴顺"号是沩山古窑中保留生产到最后的一家土瓷窑厂,三家古窑厂的后代都对沩山村这片沃土怀有深厚的感情,经过商量后,大家决定用沙盘这种形式复原古村风貌。三个老顽童的梦想得到了同是沩山古窑后代的政协委员王立新的大力支持和赞同,这些年来沩山窑古村里面的土墙房子越来越少了,年久失修土坯房子没有人住天长日久就会漏水慢慢地一栋一栋地因屋漏水而倒塌荒毁了,土生土长在这里的王立新也感到十分的焦虑,迫切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修缮和保护,他多次回古村调研考察,为保护祖宗们留下的昔日辉煌不断地写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呼吁保护古洞天寺、古窑、古村和古石板桥。30年来风雨无阻地为保护古窑,古村在政府职能部门奔走呼吁。
      “这些房子、树木的都是用石膏、泡沫板、腻子粉等简单材料制作的。”张松来说,为使沙盘制作得更加完整,他们查阅了当时的醴陵县志、沩山历史等史志资料。同时,为尽量准确重现,张松来挨家挨户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在制作中他经常请当地健在的高寿老人们到现场参观指导,并根据其意见反复修改。有的老人已经不在村里居住了,他就外出打听继续询问,历经一个月,沙盘基本完成了。
      “千年古窑村”现保存着自宋至清代的古窑址100余座,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古道、生活设施、庙宇古塔等文物古迹100余处,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其原始的山水、植被与古窑群、古作坊、古民居、古道、古桥、古庙等融为一体,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古窑群。
今年3月份醴陵市政协组织委员王立新在学习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对习主席所讲‘’增强文化自信上聚焦发力“有所感悟,作为一个文化人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坚信自己近半个世纪对艺术执着追求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上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和传承中华文化民族的古陶瓷烧制技艺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努力地坚守着。
      "沩山古窑的历史文化氛围如此浓厚,应该展示出来让后人知道,并传承下去。”张松来等希望让村民和后辈更真实地感受到“古窑村”的原貌效果,了解历史,感受文化。村里及周边村子许多老年人以及很多外地慕名参观沙盘实景,回忆当年,都说这种沩山人自己做的沙盘做的活灵活现恢复了历史、记录了历史,办了一件大好事。
      “这是第一期。沙盘目前还有些简陋,但我们会不断完善。”张松来介绍,他将继续搜寻相关资料,制作二期、三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贡献。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