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港澳  >> 香港升学  >> 查看详情

不妨换个角度看香港

来源: 华舜网  日期:2017-03-13 09:15:26  点击:2539 
分享: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今天的,就面临这种窘境。

本地媒体自不用说,充斥于报章、网络、社交平台:社会撕裂、民生困苦、政治混乱之声不绝于耳,各种负能量被制造挖掘、四处迸溅。若每天浸于此,可能以为千疮百孔、病入骨髓,已然无可救。

内地的媒体也爱凑热闹。它们常常透过港媒打量,对这里局部的聒噪和乱象情有独钟,报道的新闻少有正面的,朋友圈里关于的文章少有积极的。它们帮助国人所重新建构的印象,同样阴湿、嘈杂,惹人厌恶和愤懑。

曾经华丽的,真的爬满了虱子和蟑螂,变得如此糟糕、如此不堪了吗?

“当深夜车辆足够稀疏的时候,宽阔的道路方能显示出一些属于它自己的真相――那些在白天各式各样的倾轧之下不为人所见的。”掸去表面的浮尘,或许也是另外一番景象:那些相遇在狮子山下的人们,依然是“欢笑多于唏嘘”。

看看这几个数字。

经济自由。

2月16日,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对全球180个经济体作出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12个评估项目中,有8个达到90分,以 89.8分名列第一,连续23年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远高于全球平均的60.9分。

更为可贵的是,总分在连续两年下跌后回升,与排名第二的新加坡差距进一步拉开。而其他国家,瑞士排名第4、英国排名第12、美国排名第17,日本则列在第44位。营商自由、产权保障、税务负担、贸易自由、投资自由、劳工自由等方面,都是全球领先。

该基金会赞扬说,司法制度优良、社会风气廉洁、监管制度高效、市场开放,繁荣发展依旧可期。

城市宜居。

2016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城市宜居度排名。获评88.8分,位列亚洲第三、全球第43名,是大中华区最宜居的城市。

相比之下,新加坡排名46,首尔排名58,台北排名60,内地城市苏州、北京、上海、广州则分别排名第72、73、82、93位。在安定性、医疗卫生、文化与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等五大类别上,仍属亚洲翘楚。

《经济学人》2015年发布的全球安全城市索引同样能说明问题。在50个城市中位列第11名,而伦敦排名18、华盛顿排名19、巴黎排名23、罗马排名27。中国内地城市,上海排名30,深圳32,天津34,北京37,广州38。在数字安全、卫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和个人安全上的成就举世共见。

福利良好。

住房上,有208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8.5%)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仅为4.7年(这点时间真不算长),平均租金仅有1700港元。有12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7%)居住在政府兴建的居屋,平均置业成本比市价低30―40%。

教育上,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2017年起更将学前教育纳入资助范畴,对高达70%的半日制幼稚园(大部分都是半日制幼稚园)提供免费学位。并且,没有户籍歧视,对永久性居民和在工作、学习的人群一视同仁,均按同样的资助标准给予补贴。

看病上,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尽管公共医疗与私人医疗在开支大体相若,但政府设立的公立医院提供了90%左右的住院医疗服务。个人在公立医院看病,即便是换肾这样耗资百万的大手术,也只需支付100港元/天的固定费用。

数字或许是宏观、抽象的、缥缈的,抹平了社会的沟壑,看不到人的悲欢,感受不到的脉动。那我们附身上去,贴近地面,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再来端详她的现在。

早上,九龙,尖沙咀,人头攒动。等公交的人们早已排成长龙。没有插队,没有推搡,没有高声喧哗。一辆公交车过来、停下、驶去,长长的队伍瞬间被消化完毕。画一般的公序良俗,在这里。

中午,港岛,铜锣湾,熙熙攘攘。前来购物用餐的人们擦身而过,有说有笑。小吃摊前,大排档里,时代商场间,紧致,热闹,生机勃勃。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聚集于此,耳朵飘进的粤语声、国语声、英语声,交响欢快。Feeling Fly着的城市脉动,在这里。

晚上,马场,灯光璀璨,座无虚席。一匹匹赛马俊美雄壮,一个个骑师英姿飒爽。鸣、起跑,起身、加油。赢了的,激情拥抱。输了的,莞尔一笑。人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有滋有味的市民生活,在这里。

凌晨,楼下,夜色撩人,空气清爽。保安员李叔端坐前台。笔者正准备按下进门密码,李叔已经从里面打开。“张生好,回来这么晚,辛苦啦。” 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在这里。

这样的场景,天天都在重现;这样的热闹,处处都能觅得;这样的微笑,时时都可捕捉。

“许多真相被道出,更多真相被稳瞒”。真正的和真实的面貌,不止于媒体里。那些爆出的问题,未必是主流社会的病状。刺耳的声音,更未必是主流民意的代表。

比如“歧视内地人”。笔者在生活、工作期间,所见所闻,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市民,乃至一些民主人士,还没有碰到一个对内地人不友好、有歧视的。

之前,笔者还专门作了一项社会实验,在全港各个地方以标准的山东普通话问路,结果是无一不耐心指引,甚至还有几个人怕我听不懂、找不到,特意把我领到目的地和公交站。

人的成见与隔阂有太多想象的成分。当我们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具体的人,放置于具体的时空之下,就不会标签化、符号化对方,就没有内地人、人之分,就会呈现出人性中共同而美好的一面,善待彼此每一次偶然的相遇。

比如“港独”。“港独”的声音近年来在媒体上尘嚣直上,让不少人以为“港独”分子随处可见、规模可观。实际情况却也大相径庭。

730万居民,爱国爱港的不只是多数,而是绝对多数。不少大学的学生会支持“港独”,但每年参加学生会选举的人数极其可怜,甚至达不到规定人数的15%,以致不能完成“组阁”。

发生在“港独大本营”大学学生会的一件事很是典型:“在地铁站通向学生会大楼的天桥上,一个男学生态度恳切地派发传单,但桥上的同学来来往往,没有人接。那是新一届学生会候选内阁的介绍单张”。

港大学生会会长孙晓岚直言,对校内政治气氛淡薄有心凉、挫败之感。而“港独”团体民族党、“学生动源”组织的活动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站街宣传“港独”主张,散发反动传单,一样是应者寥寥,凄惨萧瑟。

被渲染放大的问题,多来自于政治。但政治并不是的全部,政治上或有的问题更不足以抹去这颗东方明珠的光辉。而即便是这些政治问题,也不能悉数否定。中文大学郑宏泰博士说,回归前港人没有民主,回归后开始获得民主,港人政治热情提升是必然的,也是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所必须的。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框架,有能力承载这些波动,有空间包容这些激荡。民主化进程不会停止,向好、向前既是初心,也是趋势。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说,“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o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心中的思想模式。”1995年,回归将近,美国杂志《财富》推出一篇以“THE DEATH OF HONKONG”(已死)的封面专题。2001年,当记者让当年策划该题的编辑总监GEOFFREY COLVIN再给制作一个专题时,他给出了“活力(Vitality)之都”的答案。

今天,回归20年在即,你若是来到这里,亲眼看到她依然经济自由、社会文明、人气旺盛、繁荣依旧,还会固执偏见,产生《财富》杂志当年那样的错判吗?!去年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专章阐述发展战略,明确发挥要港澳独特优势,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

今年年初,特区政府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建成历来最大的创科平台。

2017年底,“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将建成通车,港、珠、澳三城“1小r生活圈”即将形成。

2016年3月16日,记者问李克强总理“到底怎么了?”总理说:“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我对的前景看好”。

2016年12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京述职的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时说,回归祖国即将步入第二十个年头。“一国两制”在的实践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央政府和广大市民一样,都希望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希望社会和谐、市民安居乐业。

有中央支持,有“一国”依靠,有“两制”优势,我们还能不看好砥砺前行中的吗?!(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南方南工作室出品)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评论列表

相关文章

  • 以经济发展之力 行改善民生之策 以经济发展之力 行改善民生之策

      本报1月18日电  (记者张庆波、陈然)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8日在立法会发表2017年施政报告,强调将继续秉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施政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共融。他寄语社会利用“一国两制”的独特双重优势,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下把握机遇和时间,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报告全面回顾了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在经济、创新科技、房屋及土地利用、扶贫安老助弱等方... [阅读]

  • 香港特区政府计划2017年公布大屿山发展和保育蓝图 香港特区政府计划2017年公布大屿山发展和保育蓝图

    1月18日电 特区政府2017年施政报告提出,特区政府将于2017年上半年公布大屿山发展和保育蓝图,方向是“北发展南保育”。 报告指出,北大屿山将作经济及房屋发展,包括机场北商业区、东涌新市镇、港珠澳大桥口岸上盖及小蚝湾。东北大屿山则透过在欣澳填海,再配合迪斯尼乐园,作休闲、娱乐及旅游发展。大屿山其余大部分地区将用作保育、休闲、文化及生态旅游用途。 同时,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可提供50万平方米的楼面作经济用途,今年上半年特区政府将就此咨询社区。此外,... [阅读]

  • 香港特区政府将举措降低排碳强度 香港特区政府将举措降低排碳强度

    1月18日电 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特区政府拟决定降低排碳强度,计划于2030年将排碳强度由2005年的水平减低65%至70%。 梁振英说,特区政府成立了气候变化基建工作小组,协调各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包括更新基建设施设计标准、全面检视现有基础设施的抗逆能力。同时,工作小组也会加强分析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 梁振英表示,特区政府会在2030年前逐步以清洁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发电,也会与电力公司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区政府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