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  >> 媒介研究  >> 查看详情

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美文朗读栏目的勃兴

来源: 华舜网  日期:2017-03-13 10:04:11  点击:2133 
分享:

摘 要:广播美文朗读栏目是一个具有“融媒体特征”的节目类型,近年蓬勃发展,广受关注和喜爱。笔者根据创办、播读此类型栏目的实践思考,结合现状,从时代要求、编播内涵、社会意义三个层面分析此类栏目的勃兴。为便于综合比较,也从借鉴互通的角度考虑,本文列举的此类具体栏目的制作方,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新媒体。同时,笔者相信,积极制作此类栏目将成为传统媒体发挥优势进行融媒体推广,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广播美文朗读栏目;因势而动;温暖发声;成风化人

曾几何时,广播作为心灵触媒,运用声音直抵听众心底,长时段美文栏目通过各级广播电台的电波绽放于神州大地,成为影响巨大深远的广播节目类型。前些年,受众心理伴随着现实生活物化程度的加深,逐渐趋向关注实用性节目和信息量不高的娱乐脱口秀,即便在深夜,激情互动似乎也时时压过宁静深沉,成为一些广播电台特别是地市一级电台节目风格的首选;并且,相较传统广播,互联网特别是车联网时代汹涌来临,受众在享受个性化碎片化收听服务方面有了更多选择。于是,长时段广播美文栏目似乎沉寂,期待以动人文字实现广播社会功能的广播人纷纷转战广播节目娱乐化语用的战场。

但是,梦想总在,喧嚣的背后必然有因势的酝酿。近年,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诗遇见歌》到鼎鼎大名的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从江苏台的《林杉声音杂志》到杭州台的《我们读诗》,乃至像广东《蝴蝶为你朗读》这样的著名个人公号;一种以碎片化制作、人性化串联、诗性表达、融媒体传播的美文朗读栏目应运而生且数量快速增加、反响热烈。这其中,不乏一些广播收听率在本区域名列前茅或者新媒体粉丝数达到数十万甚至近200万,每篇点击阅读收听量超10万的优质栏目。

笔者作为福州台《为你朗读》的创办者及播读者,经自身实践以及与诸多碎片化美文朗读栏目(以下简称“美文朗读栏目”)主办者的长期交流探讨,对置身融媒体视域下的此类栏目有了一定思考。

一、美文朗读栏目的时代要求――因势而动

(一)时代背景

1.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多元思潮的挑战、生活工作的繁忙与压力,一路走来的人们对信仰、关怀、文艺之美和人生正能量的渴求愈发强烈,都希望“身体和灵魂,这次一起在路上”[1];而美文朗读栏目有效对应了大众的这种审美需要。

2.音频时代到来,声音的心灵独特性为美文发挥功效插上灵动的翅膀。“在一个用眼过度、视觉疲劳的时代,人们希望重新开发和利用耳朵,通过声音获得信息与雅致。有人说从声音中得到平静。[2]”声音与文字的融合共同立体有效地呈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3.生活方式改变后的碎片化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广播借由移动互联的回归为收听此类栏目创造了场景可能。运动散步、驾车途中、睡前、家人陪伴或是品一杯清茶时,都是音频陪伴的碎片时间和场景。这是鲜明的时代新趋势。

(二)栏目概念

“美文”在法文《拉鲁斯普通名词大词典》中的定义是:“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在我国,美文的概念自周作人引入后一直在变化发展,但“美文是精短的艺术,简约的艺术,凝练的艺术[3]”已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现代美文篇制精短,意义深远,这与融媒体碎片化收听场景相贴合。在本文中,笔者更愿意把美文朗读栏目中的美文定位为:有融媒体特征(短小、易于传播)的与杂文相对应的中外散文、诗歌。

而朗读则也同样具有融媒体特征,它似乎较之朗诵、吟诵、吟唱更适合融媒体视域下(移动时、临睡前等碎片收听场景)的用户情感陪伴收听需求。所以,“广播美文朗读栏目”就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富含对象感地对精短隽永的诗歌散文进行陪伴型播读的广播微栏目,时长在10分钟以内。

值得说明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阎晓明台长提到,车载收音机、大喇叭、半导体都是广播的形态表现。立足此概念,我们可以类推手机等同样可以收听音频节目的设备也是广播的一种形态表现。在这里,有线广播、调频广播、无线网络广播在形态层面统一到“广播”概念之下。所以,笔者认为,“广播美文朗读栏目”中的“广播”特指的是融媒体语境下运用一种或多种广播形态进行传播,核心特质为声音。在本文中,此类栏目的制作发起方涵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二、美文朗读栏目的编播内涵――温暖发声

白居易《与元九书》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内容与传播的关键。特别是做美文栏目,从编者、播者到制作者都应发乎心、关乎情,从而情发声、声生暖。唯有如此,才可能令众人心向往之。动情用心处有四:内容、播读、声场、融合(媒介与艺术)。

(一)温暖的内容

美文朗读栏目应根据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当中进行内容的综合选择,暖心推荐,张扬个性,通融共性。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考虑:1.传承历史文脉,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美文;2.跨越空间与地域,选择具有国际视野或国家气派或乡土气息浓郁的优质美文;3.关注重大节点与时事热点,使用具有新闻意义和可能引起普遍关注的特定美文。这其中,定位面向全国人民或全球华人的栏目应有格局意识地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文学高度的美文;地方媒体的栏目应更多地考虑地域色彩较为凸显的文字;当然,二者因了融媒体大势,也可跨越空间,选编对方界域的文字为我所有;在你来我往的既有“大家”风范,又有强大地域受众粘合力的持续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为时代深情讴歌,为城市描绘诗意,为乡土低吟浅唱。这一点杭州台《我们读诗》、宁德台《行者乐读》都做了极好的尝试。

此外,在编排方面,有的栏目(个体公众号居多)是直接报题和朗读正文,有的在开场做一个引言解读然后朗读。而中央台《诗遇见歌》、福州台《为你朗读》等广播电台主办的此类栏目则更注重传统广播的编辑意识。节目在控制时长的前提下围绕主题选择1至4篇散文或诗歌,有主持人开场、串词和结尾,串词的内容有引导,有微评。目的就是希望听者,特别是通过新媒体收听的用户能在完整的节目样式中感受到编播者对听众的尊重以及节目的交流感。

就选与编而言,福州台《为你朗读》的一期节目值得一提。在5.12汶川地震纪念日这天,许多自媒体选用了与纪念大地震直接相关的诗文进行朗读,《为你朗读》为形成互补和立体呈现,选用了与纪念汶川地震有情感与人性共通之处的四首不同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诗作:《含笑的玫瑰》(施皮特勒.瑞士)、《小夜曲》(卡而费尔德.瑞典)、《我什么也没失去》(夸西莫.多.意大利)、《忧伤的少女》(塞菲里斯.希腊)。通过四位不同朗读者的朗读,层次分明地呈现了“忧伤中的美好”“寒冷中的温暖”“痛苦的升华”“生命的光明”四个主题,最终在主持人的串联中点出“为不幸离去及坚强地活下来的人们送去祈愿和祝福”的栏目愿望,从另一个侧面较好地体现了栏目的文学性、欣赏性和人性关照。

(二)温暖的播读

1.自如与暖声的质朴呈现

“在生活中,在艺术上,那最丰富、最生动、最悦耳、最诱人的声音,肯定是自如的声音。[4]”播读者首先必须在自身的自如声区进行情感表达,而非拿腔拿调,此为王道。而朗读栏目的定位又决定了不论美文及其串联词是喜悦抑或是悲情,播读者都必须在基调把控和语势控制上发出暖声。这里所指的暖声指的不是违背文字本身表达意境的盲目暖声,而是在表达意境过程中的基础暖声,也就是栏目向受众传导的使其“感受到温暖和关切”的本意。

2.陪伴与力量的辩证统一

朗读本身是音频,与配音解说、现场朗诵不同。朗读的陪伴性体现在收听场景,配音则是为了辅助贴合画面,现场朗诵更多的呈现一对众的表演色彩;所以,此类栏目的播读是有广播节目播音需要的,必须在质朴温暖中体现声音主体,要在声音中走心。宋学家朱熹对朗读的表达是“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朗读在情感、气韵、语势、节奏上应有一种缓中见力、直抵内心的把控感。我们应将这种内生的力量感和栏目的和缓陪伴性统一起来。

3.播读者与作者、听者的心灵共通

播读者在诠释作品时应融合作者意图、听者需求和自身的经验、体验。首先,理解作者的真实经历与人格,把握文本中的清新情趣或悲悯情怀,并研究写作手法的语句表达特点和文字的内在逻辑;其次,要随时关注听众的现实需求,也即:听者是希望从中获取生活的勇气现实的指导,还是想在意境意象中驰骋,或者仅仅是想停留在文字的情境里休憩;最后,融合自身体悟、经验,外化为声音进行个性化、立体化的表达。这其中,应注意两点:(1)也许对于同一件作品的作者意图不同人会有不同解读,不同听众也会有不同需求,但播读者应该寻找读者意图的最可能表达和听者需求的“最大公约数”;(2)作者意图、听者需求、播读者体悟三者在声音外化呈现中对于各自比重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必生硬强求,而应根据不同篇目综合把控,形成语感,以期呈现情动形言、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温暖的声场

这里所指的声场指的是对音频录音制作的美学要求。美文朗读栏目的主体应该是在录音棚内制作完成,也即“自由声场”;当然,也有少量节目使用了朗诵会现场录音或者手机录音,此类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我们应根据现时代大众的收听习惯、喜好与层次,立足并超越现有常规的简单配乐,充分运用传统广播电台数十年积累的文艺节目(广播剧、文学节目、音乐节目等)制作经验,亲切地艺术地制作节目音频,呈现给用户,从而因应互联网特点,“为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1]”

在这一点上,深圳广电的《暖声肖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该栏目在保有传统配乐朗读的前提下,不定期推出配以声音场景设置的朗读节目;呈现出一个以诗文表达为主体,音乐、音响(社交环境等)、男女声叠加、场景对话压混、同声朗读和心灵独白交错等声音运用为烘托的完整听觉空间,是长篇连播制作、广播剧演播和音诗画情景诗朗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四)温暖的融合

为何突出“温暖融合”,是因为此类栏目在推广过程中,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制作人、声音工作者和其他艺术工作者总体上都不封闭对立,不怕挤占市场,而是坦诚合作,以“做大蛋糕”的观念和文艺人的开阔胸怀为朗读栏目助力,形成广播电波全覆盖和新媒体点对点推送相结合的传播新格局。

1.融媒体

融媒体视域下,朗读栏目的推广融合精彩纷呈。既有新媒体(两微一端)之间的强强联动,也有传统媒体的双向互通,更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携手。比如:《为你读诗》与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的联动播出;比如:江苏台《林杉声音杂志》除自身微信公众号外在多听、蜻蜓、腾讯、爱奇艺等音视频平台上都可以收听,广播延长版则在江苏电台播出,该栏目的微信号还可以直接连接到江苏新闻广播直播流的在线收听,使得专业生产者和传统媒体地位同步获得提升;再比如:广东知名自媒体《蝴蝶为你朗读》和《此岸彼岸》等全国新媒体的大型或潜力微信公号形成自媒体支持矩阵,互相授权转发作品,并与传统媒体朗读者联动推广优质朗读。此外,还有全国知名声音聚合平台“喜马拉雅FM”除了自身强大的新媒体优势外,也在解决版权和广播电台终审权的前提下形成了与传统广播电台和其他网络媒体(近二十个)联合播出推广节目的做法。

福州台的融媒体实践,除了规定动作,还借助外宣优势,以《福州好乡音》栏目为载体,将闽派诗歌代表作品借助美国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地区北部调频广播电台等外宣平台进行播出。下阶段正在寻求外宣新媒体平台的出口。

2.融艺术

融媒体推广,使得广播美文朗读栏目的融艺术推广呈现成为可能。也就是,借助新媒体的视觉特征,在主推音频的同时,结合音频的内容主题,选择编辑相对应的绘画、摄影、书法作品和美文文稿等在微信等新媒体上有设计感地同步呈现,从而使有声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映成趣、相和成美,在用户的综合感官与心灵感悟中找到类似“通感”体验。如:《为你读诗》中配合朗读音频的“图说”“诗享”“乐说”以及“影像计划”等。

融艺术也呈现在线下。主办者以文学沙龙、诗歌音乐会、诗歌音乐课、朗诵社团、纸质与音频出版物等艺术活动方式与线上节目互通共舞,形成一个立体的美好的诗意氛围。其中,《我们读诗》《全民朗读》《百草园书店》等栏目还以举行诗会、举办朗读比赛、开设培训班,销售声音及其衍生产品等方式撬动市场,为栏目推广助力。

三、美文朗读栏目的社会意义――成风化人

温和的美文朗读类栏目之所以具有超高收听率与关注度,靠的不是媚俗,而是如前所述:是由此类栏目的温暖基因所决定。我们应该运用此类栏目的强大文艺精神力量,通过可视可听的语言本体的视像、声音与内涵的融合呈现,从而达到以人为本,润物无声,培育审美情趣,塑造现代人格的自然而然的教化作用。

同时,如美国传播学者沃伦・韦弗(W.Wafer)所言: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而“这种心灵的影响是由负载于媒介符号中的信息来实现的,但它决不是传者的单向发出和受者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5]”所以,闪耀心灵之光的美文朗读栏目因了融媒体语境的开放式互动和涟漪式催化,拓展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力;不光是欣赏者,美文栏目的创办者甚至评论者都变得日益主动起来,共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相互碰撞和集体感召的精神洗礼和价值彰显。从这个角度来说,美文朗读栏目的社会意义不可估量,成风化人的社会功能有绵延发挥的巨大空间。

由此,美文音频产品与移动互联网的高度结合,使我们体会到“媒介技术之进步,是促进艺术生活繁盛的内驱动力之一”[6];也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如何有效运用媒介技术,去将灵动的生命、美好的情怀更好地注入人们的心田将成为媒介人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结 语

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文化的繁荣和制作技术手段的发展,不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也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在制作美文朗读栏目时,都十分注重对版权的尊重、对节目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制作效果的技术要求。但是,如同许多新媒体产品一样,对于有公益性特征的美文栏目是否要市场化、怎么市场化的问题仍然不明晰,更多的此类栏目一直是在社会责任和自身爱好的驱动下前行。那么,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是否一定要靠盈利来维持?一个栏目的活动、推广以及受众互动是否只能靠创办者一己的坚守或付出?社会资源、市场资金和美文栏目推广之间是否有更好的合作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制播的过程中是否有更好的资源互动?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探讨。

笔者相信,在未来,只要我们重视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美文栏目的巨大现实作用,让“关照人性”与“温暖发声”成为栏目的核心,让社会功能的实现融合在节目的整体审美氛围中,拥有丰沃时代土壤和广阔受众基础的广播美文朗读栏目必将在主管部门的关注、规范和扶持下,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互动中绽放异彩,有力地担负起引领导向、成风化人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声.场景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7).

[2] 阎晓明.努力探索新型广播、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2016(1).

[3] 吴周文,徐家昌.美文与审美――关于新世纪散文批评理念重建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张颂,乔实.论播音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5] 赵利民,陈爱华.中国电视受众审美心理特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6] 谭华孚.文艺传播论――当代传媒技术革命中的艺术生态[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评论列表

相关文章

  •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3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推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以下简称《战略》),首次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合作的原则、目标和计划。《战略》展现了中国网络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引领国际网空治理走出杂乱、纷争的泥淖。凭借《战略》的发布,中国提出国际网空治理的中国方案,明确宣示维护网空和平,充分展现网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战略》确立了中国参与网空国际合作的“和平”“主权”“共治”“普惠&rd... [阅读]

  • 中国倡导网络领域合作共赢 中国倡导网络领域合作共赢

      3月1日,中国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下文简称《战略》)。这是继《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之后的又一份重要文件,对中国今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战略》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一脉相承,进一步宣示了中国在相关国际问题上的政策立场,阐述了中国开展网络外交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行动要点。《战略》出台既有利于汇聚国内共识,明确未来努力方向,也有利于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为中外网络合作奠定基础。总体而言,《战略》具有三大思想特点,展示了中国对网络空间... [阅读]

  • 新闻用户关切点众筹刍议 新闻用户关切点众筹刍议

      核心阅读   ★准确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切点,才能在当今新旧媒体竞争融合的时代大变局中掌握话语权,勇立引导舆论的潮头。运用众筹模式把握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其本质是创新。众筹要抓关键,形式要灵活多样,把主动设置议题同运用众筹理念有机结合。   ★作为区域主流媒体的地市党媒,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紧密结合本地民生事业的发展状况,精心谋划好“三大”报道,即关于大局、大势、大事的报道。   做媒... [阅读]

  • 剪纸动画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 剪纸动画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

    摘 要: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成了陈旧、老套的代名词。与时俱进是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前提,将数字动画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既有利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还能使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剪纸动画;民族原创;传统艺术;文化传承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阅读]